礦產儲量是什么?礦產儲量管理管什么?似乎沒有一個科普性質的說明。從1953年到1998年全國及各省市區(qū)的礦產儲量委員會運行45年,為我國礦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做出應有貢獻。1998年其職能并入國土資源部門,2018年納入自然資源部門統(tǒng)一管理范疇,逐步淹沒在更為廣泛的管理事務之中。再加上近年來西方術語概念的引進,礦產儲量的含義被模糊窄化,礦產儲量管理的必要性被質疑、削弱,迫切需要澄清。
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成立的根據是1953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批示,原文是:“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全國礦產埋藏量鑒定委員會,以便由這個委員會審查和批準各種礦物原料的儲量,掌握全國礦產資源的平衡工作?!边@段文字言簡意賅地闡明了礦產儲量管理的實質,礦產儲量就是礦產埋藏量,管理的核心就是鑒定,這個初心使命,在新時期是仍然應當繼承和發(fā)揚的。
筆者從哲學角度提出礦產儲量定義:礦產儲量是對客觀存在的礦產資源,通過地質勘查手段,形成的階段性理性認識;包括數量、質量、結構、空間位置等內容的賬戶。礦產資源是客觀存在的,礦產儲量是發(fā)現并探明的礦產資源的賬戶。按照1994年3月26日國務院令第152號發(fā)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二條定義:“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,具有利用價值的,呈固態(tài)、液態(tài)、氣態(tài)的自然資源?!?礦產資源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資源,不論是否已被發(fā)現,它都是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存在。而礦產儲量必須通過地質勘查,是對已發(fā)現探明礦產資源的認知,是知識存在。只有已發(fā)現探明的礦產資源才擁有賬戶。賬戶,像居民的戶籍、土地的地籍、人事的檔案一樣,礦產儲量是礦產資源的礦籍,確權登記的對象。沒有可信的賬戶,有效的管理工作則無從談起,同理,可信的礦產儲量是礦產資源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礎。加強礦產地質勘查正是為了增加礦產儲量,提振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和礦政管理的現實意義。礦產儲量賬戶的載體是礦區(qū)地質勘查報告,其摘要索引是礦產儲量平衡表、數據庫。其內容與其他自然資源一致,包括數量、質量、結構和空間位置等。礦產儲量的數量當然重要,其量綱煤礦鐵礦等用礦石量,銅鉛鋅金銀等用金屬量,螢石石墨金剛石等用礦物量表達,進一步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,都是約定俗成的經驗,但是只糾結于數量是遠遠不夠的。質量包括礦石品位的貧富、有用組分的貴賤、開采與選冶的難易程度等??臻g位置包括對外的礦區(qū)邊界及中心坐標,內部的礦區(qū)構造、礦體產狀形態(tài)、圍巖與夾石狀況。結構體現在各種類型的分布、占比與相互關系。從各種視角有各種分類體系,如礦石類型劃分,原生礦氧化礦混合礦,富礦貧礦各品級礦,共生礦伴生礦;從選冶加工性能劃分易選礦難選礦;從水工環(huán)等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程度劃分為三類九型;備受關注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只是礦產儲量結構的一個側面,它是以地質可靠性為主兼顧經濟性可行性的三維分類體系。特別要注意的是數量、質量、結構和空間位置是互為依從的統(tǒng)一的整體,必須密切結合加以表達和看待,才能全面認識礦產儲量。發(fā)現探明礦產儲量必須通過地質勘查,地質勘查有好多種,礦產地質勘查是其中重要的一種,礦產地質勘查是對礦產資源的偵察工作。各種勘查方法手段的應用,填圖、物探、化探、槽探、鉆探、坑探、采樣、測試,以地質觀察為基礎的各種編錄都是感性認識,感性認識的積累,通過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、由表及里、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功夫(地礦界叫做綜合研究),產生了理性認識,才有礦產儲量數量、質量、結構、空間位置的報告。這種理性認識具有相對真理性,不是絕對真理,要求它的各項數據像財務會計那么準確無誤是不現實的。礦產地質勘查分階段進行,由普查、詳查到勘探,勘查手段逐級加密,感性認識逐級積累,理性認識逐級深化,每個階段都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階梯,向下一個階段再實踐—再認識,階梯式推進對礦產儲量認識,地質可靠性逐級增加,朱訓創(chuàng)立的找礦哲學稱為階梯序次遞進率。我國一貫重視礦產地質勘查階段的劃分與規(guī)范,視為礦產地質勘查的綱領,各階段的性質、任務、用途以及儲量級別構成都有明確規(guī)定。簡言之,普查的任務是發(fā)現礦產,其探求的儲量為是否進行詳查工作的依據;詳查階段的任務是工業(yè)價值評價,其探求的儲量是勘探階段工作依據,并可提供礦山總體規(guī)劃和項目建議書使用;勘探的任務是探明,探求的儲量為礦山建設在確定礦山生產規(guī)模、產品方案、開采方式、開拓方案、礦石加工選冶工藝、礦山總體布置、礦山建設設計等方面提供依據。各階段礦產儲量的地質可靠性,要符合該階段目的任務的要求,是對應于階段性的相對真理,以不妨害該階段目的的正確實現為標準,不是一個簡單的誤差數據能夠表達的。勘探階段是地質勘查領域最后一個階段,其探求的礦產儲量將提供礦山設計,進入開發(fā)利用和生產勘探領域,俗稱探轉采,是一次重要的跨界交接,其地質可靠性,也就是階段性理性認識的相對真理性,必須有更加嚴格的把控,避免重要認識偏差給礦業(yè)造成重大損失。所以勘探地質報告提交的礦產儲量都不是提交者說了算,都得經過第三方鑒證。加拿大澳大利亞依靠勝任人,英美依靠金融機構證券交易所,我國俄羅斯實行國家鑒定。原來全國及各省市區(qū)的礦產儲量委員會的職責就是把控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、后來的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要把控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是礦產儲量管理的核心所在。《礦產資源法》第十三條做出明確規(guī)定。勘探階段提交的礦產儲量,在每個礦區(qū)項目內部,都有高(探明的B級)中(控制的C級)低(推斷的D級)三個級別的塊段,高級塊段探礦工程密集、地質可靠性最高,起到解剖麻雀帶動全局的作用,中級塊段次之,低級塊段再次之,這種葷素搭配的結構是貫徹多快好省準則、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地質成果的最佳方略,保障三個級別組成的整體地質儲量,都能統(tǒng)籌進入礦山設計范疇,合理轉化為開采儲量和三級礦量。經過長期眾多探采對比實踐的檢驗,各級別的占比、布局、網度、控制研究程度都有了推薦性行業(yè)標準。這是我國礦產地質勘查的特色優(yōu)勢之一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有時詳查項目、普查項目也進入市場,對詳查儲量、普查儲量的使用價值切不可與勘探儲量同等看待,一定要有充分的風險意識,不能超越階段所能運用。例如不能依據詳查報告進行開采設計;又如普查階段只能求取推斷級地質儲量,不能轉換為開采儲量。(勘探階段的推斷級地質儲量,可與高、中級地質儲量統(tǒng)籌設計,酌情轉為開采儲量。)如前所述,礦產儲量管理的核心是勘探儲量鑒定,涉及勘探地質報告的方方面面,其主要矛盾在于礦床地質特征的把控,要求管理團隊及其領軍人物有資質、專業(yè)化。學科歸屬礦產地質勘查學,過去叫做礦產地質和勘探專業(yè),它是立足于礦物學、巖石學、地層學、構造學、特別是礦床學、還有探礦工程學、綜合勘查技術、技術經濟評價等等課程基礎上的綜合地質工科學科??碧絻α刻矫魈峤粏挝划斎灰惨邢嗤膶I(yè)資質,再通過專業(yè)儲量管理機構的評審鑒定,其公信力提高到企業(yè)設計、市場交易、資金融通、政府統(tǒng)計、資產評估、社會公認可信的程度,起到了審計、監(jiān)督、仲裁、公證的作用,對提高礦產地質勘探工作質量具有導向作用。進入開發(fā)利用和生產勘探領域,礦山企業(yè)的儲量管理為生產服務,主要矛盾在于保障礦床持續(xù)、安全、環(huán)保、智慧開發(fā)利用,節(jié)約集約礦產資源,依托關鍵學科轉移到采礦工程學、選礦工程學和礦山管理學,同時對地質勘探儲量進行驗證、升級、細化、校正,其儲量計算方法也呈現不同特點,例如更適宜地質統(tǒng)計學方法。只有進入開發(fā)利用和生產勘探領域地質儲量才能轉換為可采儲量,因為扣除各種損失需要經過采礦設計,在地質勘探階段回答能采出多少的問題則勉為其難。本文對地質勘查領域求取的原地礦產資源量(相當毛重)稱為地質儲量,把扣除開采損失后的礦產資源量(相當凈重)稱為可采儲量,分別對應于2020版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的資源量、儲量,這樣做一是延續(xù)我國社會認知習慣,二是與油氣礦產分類術語保持一致,三是符合礦產資源法第十三條,四是與1953年中共中央批示語義吻合,敘事比較順暢。經過儲量管理機構評審備案的礦產儲量,事后會發(fā)生變化,其原因一是開采消耗;二是通過進一步勘探(主要是生產勘探),對礦床地質認識深化;三是由于科技進步、工業(yè)指標降低,有利用價值資源擴大;四是建設項目壓覆;五是政策性禁采與解禁;六是礦產品市場價格波動,有利用價值資源范圍波動。這都是儲量管理后評估經常遇到的問題,變動不大通過年檢統(tǒng)計校正,變動較大需要編制核實報告重新評審備案,對于礦產品價格波動引起的礦產儲量變化,需要放眼3-5年周期變動趨勢衡量。不論評審勘探地質報告還是儲量核實報告,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在礦床地質特征,脫離礦床地質特征糾結儲量計算技術是沒有意義的。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必須先探明礦產儲量,探明礦產儲量必須通過礦產地質勘查。礦產資源是礦產儲量之母,礦產地質勘查是礦產儲量之父,必須堅定不移地鼓勵礦產地質勘查。礦產地質勘查不同于一般自然資源調查,它探索性強、成功率低、風險性高;它本質上屬于科學實驗,發(fā)現探明礦產儲量應當擁有知識產權,得到保護并取得合理收益。這是一個長期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問題,妥善解決這個問題,才能激發(fā)市場主體積極投入礦產地質勘查的活力。探礦權是礦產地質勘查的法律許可權,不開采礦產、沒有礦產品收益,不是什么用益物權,不能混同于采礦權征收什么權益金。礦產地質勘查的目的就是探求礦產儲量,礦產儲量管理的核心——評審鑒定,就是對礦產地質勘查成果的評審驗收,相當畢業(yè)考試。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,劃清政府與市場的職責邊界,礦產地質勘查是市場行為,礦產儲量評審鑒定就是事后監(jiān)督,制定規(guī)范標準就是服務,都是政府該管的事。對于不同的礦種,甚至同一礦種的不同類型,礦產地質勘查的難度、風險性是有很大差別的,相應的對勘查單位、儲量評審機構的資質水平要求也有很大差別,宜實行差別化管理。2006年國土資發(fā)【2006】12號文曾把礦產分為三類,第一類是稀缺性和勘查難度最大的,以有色稀有金屬居多;第二類中等,煤鐵非金屬居多;第三類稀缺性和勘查難度最小,為建筑用砂石土類。第三類礦產事權可以放到縣級,第一二類礦產的管理事權及勘查資質過度下放,則可能妨礙礦產儲量可信度。(本文作者:胡魁,自然資源部退休干部,教授級高級工程師,曾任江西省地礦局副局長、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局長、全國儲委辦公室主任、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。)(源于:地礦視界)